
1990年3月20日,93岁的于凤至与世长辞。她的三个儿子早已去世,唯一陪伴她的,是她的女儿张闾瑛。
在临终时,张闾瑛轻声问道:“母亲,您有什么话要交代吗?”虚弱的于凤至勉力睁开眼睛,紧紧握住女儿的手,说:“一定要去看看汉卿,一定要去!”
“汉卿”是她一生最爱的男人——张学良。虽然二人已分开多年,甚至离婚,但于凤至依旧深爱着他。她始终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与张学良重逢。张闾瑛明白母亲的心情,立刻承诺:“我一定会去,将您的话带到!”于凤至微微点头,安心地闭上了眼,再也没有醒来。
于凤至带着遗憾离世。她与张学良的婚姻,始终是她一个人的单方面付出。即使如此,她依然在自己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了“张于凤至”四个字,表示对张学良最后的深情。她的爱,至死未曾改变。
展开剩余81%张学良的自由迟迟未能与她共享,直到1995年,他终于获得自由,带着妻子赵四小姐前往美国定居。安顿好一切后,他与女儿和女婿一同前往于凤至的墓地。当他看到墓碑上“张于凤至”四个字时,不禁泪如雨下,哽咽地说:“此生无憾,唯一的亏欠,便是对她。”
这句话无疑道出了张学良心中对于凤至的亏欠。然而,张学良在后来的采访中却曾提到:“我从未爱过我的第一个妻子,是我父亲逼我娶她的,我没得选择,只能顺从。” 这样的言辞,若于凤至听到,定会心如刀割。
其实,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等。于凤至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的一个富裕家庭。她的父亲于文斗经营粮食生意,是当地的商会会长。虽生于封建社会,但于文斗从未重男轻女,对女儿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。从小,父亲便送她上私塾,8岁时,她便开始读书,13岁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。于凤至的聪慧和才情,使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楷模。
如果不是父亲和张作霖的安排,或许于凤至会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。可是,一场安排的婚姻改变了她的一生。
婚姻初时,张学良百般不愿,尽管只有15岁,他却接受过洋学堂的教育,理想中的妻子应该是那些受过西式教育的女性。得知张学良不满自己时,于凤至毫不犹豫地写信给他,表示如果他不愿意,她也并非非他不可。信中,她通过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,这让张学良不禁对她产生了一丝好感。最后,在父亲张作霖的压力下,张学良答应结婚。
1916年8月,18岁的于凤至嫁给了15岁的张学良。婚后,他们搬进了沈阳的大帅府,而大帅府内的复杂人际关系让于凤至感到陌生和孤单。张学良的冷淡和疏远让她深感失落。虽然她在府中以高情商获得了其他人的认可,但夫妻间的隔阂却一直存在。张学良始终称她为“大姐”,这令年轻的于凤至十分痛苦。而张学良的心思,始终未曾在她身上。
张学良因迷恋北平和天津的繁华,常常外出几个月,留下于凤至独守空房。她知道,张学良身边从未缺少过女人,且这些女人都是京城的名媛。而尽管她有过尝试去制止,最终也未能改变什么。张学良从未对她表达过温情,反而一度迎娶了二夫人谷瑞玉。对于凤至来说,这无疑是一种深深的伤害。
尽管如此,于凤至依然尽力维持着家庭的稳定。在张作霖遇刺后,于凤至和五姨太齐心协力,稳定了大帅府的秩序,为张学良争取了回东北的时间。
她的付出不仅体现在家庭上,还包括对张学良的政治事业。在1932年,她组织华北妇女救国会,积极参与战争救助工作。她为张学良的政治形象和事业增光添彩,成为了他的贤内助。
然而,随着赵一荻的出现,一切发生了改变。赵一荻从天津来到奉天探望张学良,并最终与他私奔。这段插曲让张学良不得不迎娶赵一荻,而于凤至,虽然心中充满痛苦,却最终选择了接受。她甚至接纳了赵一荻生下的孩子,并允许赵一荻以秘书的身份在张学良身边公开活动。
张学良被软禁后,于凤至因健康原因前往美国治疗,而赵一荻则接替了她的位置。尽管于凤至决定好转后立刻回到张学良身边,却发现自己已无法再回到那个位置。她在美国积极开拓事业,凭借父亲传授的经商智慧,她积累了不小的财富。
尽管如此,当她依然满怀期待地盼望着和张学良的重逢时,却收到了离婚协议书。张学良为了给赵一荻一个名分,伤害了这个一直为他付出的女人。于凤至签字时,心如刀割,但她依然没有责怪张学良,因为她依然深爱着他。
即便在美国,她仍为张学良考虑,进入房地产行业,积累了足够的财富,确保张学良晚年无忧。最终,于凤至去世时,留下了豪宅、股票、存款等大量财产,确保张学良的晚年生活无忧。而她唯一留给自己的,是一块空坟,和张学良未曾共度的终老时光。
张学良去世后,选择和赵一荻同葬。即便于凤至在天之灵,或许也不会后悔自己一生的付出,因为她始终知道,张学良并不爱她,但她依然愿意为他奉献一切。
因此,流传着这样的话:“娶妻当娶于凤至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-配资股票推荐-郑州配资网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