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君令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”这句话在古装剧中经常出现,让人不免好奇:为什么臣子都要听命于皇帝,甘心赴死?历史上是否有人敢反抗?又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“赐死制度”和其中的故事。
什么是赐死制度?
赐死制度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安排,简单来说,就是皇帝可以直接下令让臣子自尽。它的存在,一方面是为了考验臣子的忠诚,维护封建统治;另一方面,却也带来负面影响:许多臣子为了避免犯错被赐死,宁可不作为,畏手畏脚,导致政务效率低下,创新受阻。
展开剩余72%赐死算刑法吗?
虽然我们在历史剧中常看到赐死的场景,但严格来说,它并不是正式的刑罚制度。赐死的方式多种多样,包括毒酒、白绫自缢,甚至腰斩等残酷手段。而臣子只能接受安排,不能选择方式,更不能拒绝——不喜欢?对不起,概不退换。
有臣子试图逃避吗?
当然有。忠诚与怕死并非完全对立,即使忠心,面对死亡也会有恐惧。例如,孝文帝曾赐死皇后,她不情愿,但身边侍卫会代为执行,皇后被迫饮下毒酒自尽。有的臣子则尴尬地死不掉:赵舒翘被慈禧赐死,他喝完毒酒依然安然无恙,监督者只好尝试砒霜,仍未奏效,最后只能用纸闷死他,可谓“悲惨又荒诞”。
有臣子成功躲过赐死吗?
确实有,但极少。史书中唯一明确的例子是贾道冲,他因传播皇帝八卦而被赐死。毒酒到手后,他的儿子恳求让父亲再祭拜四方神仙,太监便暂时同意。然而,儿子误喝了毒酒,幸好睡一觉后安然无恙。皇帝见此,觉得小伙子孝顺,于是将贾道冲免死,改流放处理。
尾声
那么,这些被赐死或幸免的臣子,会感激皇帝吗?大概率会。相比其他刑罚,赐死相对“轻松”,不牵连家人,至少是体面的死法。封建社会制度残酷,但在那样的环境下,臣子对皇帝的感激,也有着现实的生存逻辑。
赐死制度不仅体现了封建权力的威严,也反映出臣子在生死之间的无奈与智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-配资股票推荐-郑州配资网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