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“护身军刀”多国联合军事演习在澳大利亚周边海域及陆地展开,规模前所未有。这场由美澳主导的演习,汇聚了19个国家超过3.5万的兵力。
演习期间,荷兰国防军总司令奥诺·艾谢尔海姆一句“不能只让美国单独承担对抗中国的任务”,瞬间引发关注。
他甚至将中国比作“下一个俄罗斯”,建议日、韩、新、菲等国与澳大利亚加强合作,意图将欧洲的安全压力转嫁到亚太。
这话听着耳熟。不久前,荷兰前首相吕特在记者会上公开称呼美国总统特朗普为“爸爸”,这番言论与艾谢尔海姆的表态,恰似一场“父子情深”的续集。
但这场戏码的背后,绝非简单的忠诚表态,而是荷兰乃至部分欧洲国家,在应对美国“保护费”压力下的精明算盘。
吕特那声“爸爸”响起时,特朗普正对北约成员国军费施压。当时,荷兰政府同意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.5%。
这笔不菲的支出,被普遍认为是荷兰为换取美国在北约的支持,并避免特朗普威胁退出北约而支付的“保护费”。
欧洲账本的精打细算
既然欧洲已经为应对一个在他们看来威胁程度已大大降低的“俄罗斯”,支付了高额“保护费”,那么维持美国对欧洲的战略关注就成了当务之急。
为此,他们必须协助美国,在新的战略要地找到新的“付费点”和“付费人”。亚太,无疑成了这个“欧洲剧本”的新舞台。
艾谢尔海姆的言论,正是将欧洲所面临的安全压力模式,巧妙地复制到太平洋地区,试图让亚太盟友也分担防务成本,从而减轻自身压力。
对荷兰而言,尽管中国是其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,今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200亿欧元,但他们依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美国的战略精力。
袋鼠不吃这一套
然而,荷兰的“欧洲剧本”在澳大利亚碰到了硬钉子。澳大利亚的反应并非积极响应,反而流露出明显的警惕与抵触。
与荷兰的强硬表态形成对比的是,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近期访华,并强调中国对澳经济的重要性。
民意调查也显示,超过60%的澳大利亚民众认为应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,这与艾谢尔海姆鼓吹的对抗论调形成了鲜明反差。
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与中国深度捆绑:一半的铁矿石出口中国,中国游客每年贡献数十亿美元。
牛肉、龙虾、车厘子、葡萄酒等农产品,对中国市场更是需求旺盛。这种现实的经济依赖,让澳大利亚无法轻易承受脱钩对抗的代价。
7月27日,英国国防大臣约翰·希利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上,突然就台海问题发表介入性言论。
他先是声称若台海冲突爆发,英国愿与澳大利亚一同作战,随后又急忙补充是“泛泛而谈”,英国对台海政策未变。
这番“失言”给澳大利亚带来了不小的外交压力,尤其在中澳就油菜籽试验性出口进行谈判的关键节点,更显尴尬。
盟友之间的温差
这种围绕“中国”议题的利益矛盾,并非仅存在于欧亚之间。即使在欧洲内部,盟友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“温差”。
比如德国,一面派遣军舰参与了今年的演习,另一面却积极宣布扩大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,众多企业界人士也密集访华寻求商机。
法国的态度也颇为谨慎。他们明确表示参与军演仅为提升协同作战能力,而非针对特定国家,与美国试图构建的“统一战线”保持着距离。
这些欧洲盟友看似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姿态,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利益对地缘政治叙事的消解作用。
当各自的经济账本摆在眼前时,这些国家难以完全顺应美国构建“对华统一战线”的战略意图,导致该阵线难以真正稳固。
最终,这些盟友内部的“温差”,汇聚成了美国的“难题”。它试图通过“护身军刀”等大规模军演来展示实力和团结。
但这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全球盟友体系的内在裂痕,远非铁板一块。
谁在为谁买单?
回到荷兰司令艾谢尔海姆那句“不能让美国单独承担对抗中国的任务”的呼吁。这场围绕“中国”的风波清晰地表明,问题已不再是谁来帮美国“扛”。
而是盟友们开始警惕:究竟是谁在为谁的安全利益买单?欧洲国家试图通过“祸水东引”来稳固自身与美国的关系。
却意外地加速了亚太盟友的“经济觉醒”。当所谓的安全叙事与现实的经济命脉发生激烈碰撞时,美国的全球盟友体系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内部重估。
未来的战略格局,将越来越取决于各国在“安全选边”和“经济吃饭”这两本账之间的艰难权衡。
联华证券-配资股票推荐-郑州配资网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