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财经圈的朋友们都挺亢奋,乌泱泱地讨论两件事:一个据说是天大的好消息,甘肃戈壁滩上挖出了四十吨金矿;另一个是国际金价,跟坐了火箭似的,蹭蹭往上涨,据说摸到了一个让人咋舌的高度。这两件事凑在一起,简直就是预制菜上浇了一勺热油,滋啦作响,香气扑鼻,引得无数人想冲进去分一杯羹。每当这种时候,我就想起我老家村口的大喇叭,每次广播不是说谁家母猪多下了几个崽,就是谁家玉米亩产又破了纪录,听得人热血沸沸,仿佛马上就要跑步进入小康社会了。但实际上呢?母猪还是那头母猪,玉米地还是那块玉米地,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。
咱们先来“祛魅”,把这四十吨金矿这事儿掰扯掰扯。四十吨,听起来是个天文数字,能砸死人的那种。媒体标题上恨不得写成“黄金巨龙惊现华夏”,好像有了它,咱们的家底儿瞬间就厚实了,人民币马上就能在国际上横着走了。但兄弟们,冷静,先别急着开香槟。我们得问一个很“草台班子”但又很核心的问题:四十吨黄金,到底算多大个事儿?
我给大伙儿算一笔账,这笔账算完,你可能就想哭了。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出来的黄金,大概在3000吨左右。注意,是每年。那么四十吨,相当于全球一年产量的百分之一点三。再换个角度,人类有史以来挖出来的所有黄金,堆在一起,大概是二十万吨出头。四十吨,在这个巨大的金块面前,占比是万分之二。是的,你没看错,0.02%。这是什么概念?这就好比你银行卡里有一百万,今天你捡到两百块钱,高兴是挺高兴的,但你要说这笔钱彻底改变了你的财务状况,让你实现了阶层跨越,那你可能就是喝多了。所以,这个所谓的“超级金矿”,从全球供给的宏大叙事来看,它连个浪花都算不上,顶多算是往太平洋里扔了块板砖,连个响儿都听不见。它的意义,更多的是地质勘探技术上的一个验证,以及给地方财政画了一个未来的大饼,至于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全球金价,那纯属想多了。人性就是这样,总喜欢抓住一个具象的、戏剧性的故事,来解释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复杂系统,因为这样最省脑子。
那么问题来了,既然矿的消息只是个情绪催化剂,那金价为什么还在飞天呢?这才是问题的本质。要理解这件事,我们不能看K线图,也不能听那些分析师吹牛批,我们得把视线拉远,看一张更大的地图,一张地缘政治和全球货币体系的地图。
本质来看,这波黄金热的底层逻辑,跟四十年前、甚至四百年前没什么区别,就两个字:恐惧。是对现有秩序崩坏的恐惧。过去几十年,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?一个由美元主导的全球化世界。美元,本质上不是一张纸,而是一种信用,一种基于美国综合国力的全球“硬通货”。全世界做生意用它结算,各国央行把它当成核心储备,大家默认这个体系会一直运转下去。但现在,这个体系的螺丝开始松了。你看看这几年发生的事,逆全球化、贸易战、科技封锁、动不动就制裁这个、冻结那个的资产。这相当于什么?相当于过去大家都在一个赌场里玩,赌场老板(美国)信誉卓著,大家手里的筹码(美元)随时能兑换。现在老板开始耍赖了,看谁不顺眼就没收谁的筹码,还时不时改改规则。那其他玩家会怎么想?他们会觉得,手里的筹码不安全了,得赶紧换点赌场老板控制不了的东西。
换什么呢?你看,全世界的央行,尤其是那些跟老板关系不那么铁的,比如咱们、俄罗斯、土耳其、印度,最近几年都在干同一件事:疯狂买黄金。这帮人是真金白银地在投票,他们用行动告诉你,对现有这套玩法,他们已经投下了不信任票。央行买黄金,不是为了短期炒作赚差价,那是我们这些小散户的格局。他们是在为一种极端情况做准备,一种“掀桌子”的未来。黄金,这个几千年来被证明无法被任何单一强权凭空“印”出来的东西,就成了唯一的共识。它是一种金融世界的“末日罐头”,平时放着嫌占地方,真到了啥都吃不上的时候,它就是命。
所以,金价上涨的真正驱动力,不是哪个山沟里挖出了多少矿,而是全球权力结构正在发生的、深刻而剧烈的地壳运动。这是一种“死亡交叉”,一边是美元信用的缓慢下行曲线,另一边是地缘政治风险的陡峭上行曲线。当这两条线交汇时,恐慌情绪就会像病毒一样蔓延。央行是第一批接种“黄金疫苗”的人,然后是嗅觉灵敏的华尔街巨鳄,最后才是我们这些看着新闻标题就冲进金店的普通人。我们总是在食物链的末端,闻到香味的时候,菜早就被吃得差不多了,只剩下一些汤汤水水,甚至可能还得硬着头皮去当那个“接盘侠”。
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哭笑不得的场景:普通人买黄金。你看商场金店里乌泱泱的人,大妈们眼睛放光,像抢购不要钱的大白菜一样买金手镯、金项链。她们真的在做“避险投资”吗?别逗了。她们买的那个叫“饰品金”,包含了高昂的品牌溢价、工艺费、渠道成本,你买到手的那一刻,就已经比国际金价贵了百分之二三十。这玩意儿的金融属性,约等于没有。你想靠它保值增值?除非金价再翻一倍,你才有可能回本。这哪是投资,这纯粹是消费,一种“我为抗通胀出过力”的自我心理安慰。这跟历史上那些往地窖里囤盐、囤粮食的恐慌民众,其行为模式的内核是一样的。
历史总在押韵地犯傻。这让我想起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。成千上万的人变卖家产,拖家带口跑到加州,做着一夜暴富的梦。结果呢?绝大多数人连金沙都没看见,就病死、饿死在了路上。真正发大财的是谁?是那个卖牛仔裤给淘金工的李维·斯特劳斯,是那些开旅馆、卖铁锹、搞运输的人。他们不挖金子,他们赚所有淘金者的钱。今天的故事也一样,你冲进去买黄金,真正稳赚不赔的,是那些黄金品牌商、是交易所、是给你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。他们就是新时代的“李维·斯”,而无数怀揣着避险梦想的普通人,就是那些衣衫褴褛、满怀希望却最终大概率一无所获的淘金客。
所以,你看,太阳底下从来就没有什么新鲜事。一个所谓的“超级金矿”,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“人设”,它给了市场一个足够简单、足够有冲击力的故事,让复杂的现实变得容易理解,也让恐慌和贪婪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。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清醒的,是在理性决策,但实际上,我们都只是被宏大叙事裹挟着,身不由己地扮演着历史剧本里早就写好的角色。
说到底,我们折腾半天,无非是想在历史的这班过山车上,找个能系紧的安全带。至于这根安全带是不是纯金的,可能没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,它让你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安全了。毕竟,人类进步的本质,不就是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嘛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联华证券-配资股票推荐-郑州配资网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