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9年,英国作家弗吉尼亚·伍尔夫在《一间自己的房间》中写道:“女人想要写小说,她就必须有钱,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。”
如今,这句话仍被无数人转载引用。
不仅是女性,人人都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。
前段时间,最人物发起了「我的房间,从未让我拥有安全感」的主题征集,这个话题像一枚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了无数人心中隐秘而持久的涟漪。
答案如潮水般涌来,带着些许唏嘘,更多是感同身受的叹惋。
有的人,虽然有自己的房间,却毫无隐私可言,甚至会做噩梦,梦到有人在时刻窥探着自己;
有的人,因为没有自己的房间,养成了疏离有距离感的性格,甚至改变了睡眠习惯;
也有人,将“缺失”本身看作一种塑造,长大后在拥有独处空间之余,变成了一个兼具好奇心和同理心的人。
展开剩余94%我们渴望自己的房间,本质上是渴望一种被尊重的孤独,一个可以安放所有情绪的秘密基地,一份“我属于我自己”的确认感。
成长的遗憾或许无法回头弥补,但看见这份“缺失”,本身就是一种疗愈。
最终我们会明白,我们穷尽一生寻找的,或许不止是四堵墙和一个屋顶,而是伍尔夫所说的“心智自由”。
@小佳 女 32岁
我小时候和妹妹一个房间,虽然有自己的房间,但是基本不能有秘密。我爸爸会随意看我的日记,还会把我的日记撕了,他说这些小心思没有啥用。
这段经历让我变得很有距离感。我现在的家就是我的内部空间,不想让有可能会突破边界的人进来(例如孩子奶奶)。
如果能回到过去,我希望他们能尊重我,有自己的空间,有自己的秘密。我现在拥有了,还是挺开心的。
@青青 女 28岁
我家里有三个孩子,我和两个哥哥。我的房间特别小,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,床下是放衣服的地方,床距离我屋子的门只有一米。因为房间太小了,妈妈干脆把我房间的门拆了,只有门帘。我和妈妈的房间隔着一个大玻璃,妈妈也用帘子挡上了。
当她想看我干什么的时候,只需要撩开帘子,就能和我视线相对,面面相觑。我时常会做噩梦,梦到有人在偷窥我。
等我上了高中去外地上学,我就没有房间了,我的房间变成了可供所有人住的地方,我的堂哥、姥姥、嫂子、侄女等等。我前一次回去放的东西,下一次就不知道在哪里了。我好像一个家里的旅客,每年两个假期住在家里,还要时刻收好自己的东西。
我在那间没有隐私的房间呆了很久很久,哪怕我外出上学,没有人再看我,我还是会偶尔有那种被注视的感觉,当我想做一点“不常规”的事情,一些超出预料的事情,我总觉得有人在看我。这也导致我从小一直特别乖,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,注意其他人的感受,唯独不需要在意自己的感受。我总是习惯先委屈自己顾全大局,宁愿讨好别人,也不愿意放飞自我。
我当然知道这样安排的妈妈也有很多不得已,可是哪有人像我一样,在自己家也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?我时刻要收拾好自己的东西,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东西乱放,时刻告诉自己,记得把东西带走。
我现在和别人合租,公共区域是一起的,但我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、独立的房间。我可以在房间里裸睡、打滚、洗完澡之后慢悠悠的涂身体乳,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看我。我可以随意放自己的东西,乱乱的屋子没有人会说我,想整理整理,不想整理就歇一歇,我感觉自己获得了最想要的自由。
@姜姜 女 31岁
有名义上房间,但不真正属于自己,别人想进就进,抽屉没有锁,上学后父母甚至会翻抽屉看我的日记。
上班后,我非常非常想买属于自己的房子,不用很大,但自己可以在里面做任何想做的事情,不用担心别人闯进来干预。
但还是很遗憾,因为上班后没多久结婚了,还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。现在有女儿了,告诉自己女儿长大后让她拥有自己的房间,有自己的空间,不能随便翻她的隐私!
@橘猫 女 31岁
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分房睡了,所以看上去似乎我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和床,但是父母为了随时能够观察我的生活,从来没有关过房门,哪怕到初中高中依然如此。
我至今仍然记得中学时有一年的秋天,我觉得晚上有点凉,要求关房门睡,我妈骂了我,坚决不允许我关房门,我只好开着,结果第二天就着凉感冒了。大学后,我终于拥有了关房门的自由,但是不能上锁,我妈会不打招呼推门进来,我爸会象征性地猛敲几下房门后开门,但我也没再为此抗争。
读研后,我们家搬去了新房子,我的房间可以自由关门和上锁,但是经常被我爸妈自然而然地吐槽,问我锁着干什么。偏偏从这一阶段开始,我在家里的时间开始变长,和我爸妈相处的时间变多,而作为需要靠独处来恢复精神能量的i人,回家关上并锁上房门,并且没有任何人包括我爸妈来打扰,对我而言至关重要。
原来一个形式上的独立的床独立的房间,也是没有用的。伍尔芙说,女性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。在我看来,这个房间必须是从物理到精神所有层面而言真正意义上的,个人享有一切自主独立权利的空间。
还有一个月我就要搬进只有我一个人住的新房了,天知道我已经期盼了几年。在此之前,我的房间,从未让我拥有安全感。
@果品 30岁
这是一种需要被妥协被服从的体验和感觉,没有自己的时间和可以呆的地方,甚至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。
那间不属于我的房间无法上锁,正对门的位置有一个很小的桌子,旁边是我父亲的书柜,侧面是我妈妈的杂物柜,而我每次坐在桌子前,就感觉被他们两个人包围一样,感到窒息和极度压抑。
上大学后,特别讨厌和别人一起同住,而且总感觉有人在跟踪我,想害我。直到工作后有了一个自己的房间,才逐渐没有这种被迫害的感觉,内心才平静和放松下来,前二十多年一直在精神紧绷着。
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噩梦,我不想再回去。而且我很庆幸,现在的我自己在一个离家人很远的城市工作、生活。26岁的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,虽然很小,每个月需要付不少房租,但是这是真正属于我的空间。
@陈女士 女 21岁
我曾经的房间,打开门第一眼会看见两张很大的床,占据了房间1/3的位置。
那时我是一个很容易快乐的小孩,虽然住的房间更像一个客房。但我喜欢热闹,逢年过节大家都来我的房间住,我会对不同的人保持高度好奇。
现在的我有了自己的房间,适应力也很强,对不同睡觉方式的人发出的声音,容忍度很高。
@戴女士 女 29岁
从小没有自己的房间,是一张土炕,可以躺四到五人的格局。
在共享中养成适应心和同理心,学会在迁就和自处中找平衡,同时也对私人空间极致珍惜催生更强的规划感。
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,“缺失”本身就是一种塑造。那些为了找“独处角落”躲在阳台看书的午后,为了藏日记本绞尽脑汁的小小心思,最终都变成了我性格里“灵活、珍惜、懂得创造”的部分。
@游琳 女
长大真好,长大就可以自己挣钱,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,哪怕只是花1000租下来的。
小时候就跟奶奶睡一个床,高中大学住校,毕业实习期间,为了省钱跟朋友挤一个床,直到毕业工作了才存下钱自己租了单独的隔断房,但也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空间,再后面租到了自己喜欢的单间配套,再后来租到了带大阳台的loft,很感谢一路以来努力打工,挣钱存钱的自己。
而现在,终于在26岁的时候拥有了自己的小狗和房车去看世界啦,而这个房间也从几平米变成了96万平米的总和还要大。
小的时候会憧憬长大的样子,过去四处流浪的生活。然后长大之后一直忙着读书和工作,每天天刚亮就去挤地铁,下班出办公楼的时候天已经黑了,而这样的生活我过了5年,几乎已经忘了自己最初想要仗剑走天涯的梦想。
那天没有加班,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夕阳,我觉得夕阳好美,我觉得应该去看到每天的夕阳,于是跟男朋友一起辞职,买车,改车,流浪。
没有人理解我的选择,在其他人看来我就是去流浪,但我自己知道,那我心底的声音,她说,该出发了。
现在已经在外面旅居一年了,生活没有变差,存款也没有减少,我觉得我还能继续走下去,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有船去环游世界,把这个房间许大一点儿,万一实现了呢。
游琳本人(右边)
@sufeya
小时候和弟弟一个房间,中间拉了个帘子,我不靠窗,拉上帘子,床永远是黑乎乎的,白天想要自己的空间,也要打开灯。后来出来读书,也是集体宿舍,实习也是四个人住一间,有时候同学男朋友也要来,我们穿衣服的时候,就让他蒙起来头。
爸妈来上海打工,为了省钱,我毕业工作了,一家四口租住城中村的一间,我和弟弟住上下铺,爸妈帘子隔起来,不得不承认,也很幸福。
后来结婚了,和老公租了两室房子,两年后搬了自己的家,自己喜欢的装修,梳妆台,书架,书桌。和老公会吵、闹,但是躺着自己的床,拥有自己的房间,时刻都觉得很幸福。
@李女士 女 50岁
自卑,退缩,不被爱,不被重视。
和奶奶一起住在楼梯下的储藏间,连门都没有,用一块布做门帘,没有隐私,没有安全感,随时可能被打扰。我的经历一部分源自时代,一部分源自家庭女性地位低下,重男轻女。
这样的成长经历,让我变得很有隔离感。现在有时和亲人及好友睡一张床,永远都会下意识地睡在最边上。哪怕自己睡在1.8米的大床上,我也会下意识的睡边上,而不是睡中间。
@简爱 女 46岁
从我记事起跟姐姐睡一张床,跟奶奶一个房间,我感觉很正常,因为自己胆小怕黑,一定要有人陪睡才能睡安稳。奶奶是个爱干净的人,她会把房间收拾得比较清爽,老房子采光都不好,白天不开灯也是黑乎乎的。
再长大一点,我跟姐姐弟弟们搬到了一个堂哥的房间,搬到堂哥的房间之后亮堂了很多,配有一张写字的办公桌,我跟姐姐睡里面,堂哥是木匠,床是堂哥自己刨木头做的一铺老式的木床,两个弟弟睡在靠门口的简易木板床,两铺床中间挂了一排衣服,晚上经常听到小弟弟滚跌落床又爬起来的声音,房间是瓦房,下雨的时候,我们齐心合力把锅碗瓢盆搬出来接漏,感觉还蛮温馨的。那会儿我觉得我们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,同龄的小伙伴都是跟爸妈挤在一个房间里。
读初中住三十几人一间的瓦房宿舍,宿舍门口对着篮球场,宿舍后墙外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大水渠,水渠跟墙之间种有农作物。我睡上铺,墙上开有风窗,我妈帮我选的,说夏天有几个通风口就没那么热了,但就是这几个通风口令我很长时间都睡不好觉。
后来出来打工,住的是全女性楼房宿舍,一间房住满是18个人,上中下三铺,我住中间那一铺,床上只能躺着,坐起来都得小心被碰头,布帘一拉就有了一丁点私人空间,虽然小,也会用心收拾布置,挂上一些小饰品。
结婚了就住到队友的单位宿舍里,那会可开心了,终于有自己的房间了,隔壁还住着他的同事,但觉的门一关,就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。没多久孩子出生了,我们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间不到15平米的小房间里,杂物越来越多,随着孩子的长大,我们换了上下架床。一晃就睡了20多年,如今孩子大了,他就睡地板,我们一家三口依然挤在小房间里。
这段经历让我的配得感特别低,但我知道,父母当时也是非常努力才给到我们那样的生活,回顾这一段往事希望可以清除内心的一些恐惧,攒一点勇气,等有机会要出去体验独立,或许有非常美好的体验感。希望我的孩子能勇敢一点去拼搏,去拥有属于他自己的房子,早日享受到那种自由。
@季女士 女
我家是在江苏海边的一个农村小乡村,我被父母过继给父亲的叔叔家领养。从一岁到九岁一直跟他们睡在一张床上,也许是睡眠质量太好,几乎没有什么影响,可是后来再大一点挤不下了,在同一个房间里安下了一张便宜的绷带床,那么大才有自己的一张床。
直到我十九岁奶奶去世后,我爷爷才搬到另外一个房间里,那里都没有一张床,只有一个柜子,他睡在柜子上,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自由而又有些羞耻,而且我的房间没有门,连窗帘也是我自己制作的,呜呼哀哉!
我觉得我内心强大而又充满矛盾,既有对自由的向往也有对亲密关系的极度依赖,我有极度讨好的人格,希望看见别人的笑容,有不配得感,但同时也对物质看得很淡,觉得一切都不属于我,万物皆为我所用。
我觉得这段经历其实是有利有弊的,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睡在一个房间一张床上,给足了我足够的安全感,但后期尤其是青春期确实因为隐私等有很多的困扰。
我有了属于自己和老公的房子,我老公是个温暖的人,我感觉我慢慢被他治愈了。我很庆幸现在有属于自己的家,也在老家建了房子,但是还是给老爷爷住在我们的房间,他很自由,我也很自由,我们回去就是我们的。
@皮皮怪 男 42岁
到现在老家也没有我的房间。
小时候我总是跟着爷爷奶奶睡,上了初中就在妈妈的房间里搭一张小床,后来把床放在阳台上,再后来我读高中了,用一个客厅作为我的房间,我打地铺在地上睡觉,没有床,客厅里摆了电视柜和木质长凳。
我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家庭环境长大,考上大学之后家里连客厅都被叔叔们占用了,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回过我的“家”。
我现在极其没有安全感,给人有一种很有距离的感觉。
现在的我虽然买了房,但我一直觉得我没有自己的空间,物理上的房间是有了,但总感觉它不是我的,很奇怪的感觉。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很用心去打理自己的空间,没有房间的成长阶段应该成为了我人生的底色,很难让我跟人建立很亲密的关系,我也很敏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。
@小蜗 男 25岁
1岁到5的时候父母没有自己的房子,三个人一直住在姥姥姥爷家,但是当时毕竟还小。到了五岁的时候,已经该和父母分房睡了,于是父母买了自己的房子,80多平,两室两厅。但三个人的生活一共没有几个月,爷爷奶奶强行要搬到我们的房子里。于是我被迫搬到了客厅。客厅的角落给我摆了一个小床,用屏风挡住。
14岁的时候,父母终于又买了一个房子,我们三个可以一起搬出去了。但是父母图便宜,买了个伪“两室两厅”,因为次卧实际上是把客厅用实体墙围出了一个区域,打开窗户看到的不是室外,而是客厅。但是实体墙的隐私性起码比屏风强多了。
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让别人来我家,因为会感觉很局促,很丢脸,没有招待同学的地方。早上会被客厅和餐厅里的声音吵醒,吃饭的声音,打电话的声音,客人来访的声音。这造就了无数的矛盾。
由于没有自己的房间,我从小就对使我被迫我睡在屏风里整整9年时间的爷爷奶奶完全没有好感,直到现在也是。去上了大学之后,跟其他动不动就回家的同学相比,我一直对“回家”这件事相当冷漠,不到寒暑假迫不得已,绝对不会回家。
上大学那几年恰逢疫情,经常不开学在家线上上学,让我十分痛苦。于是我宁可选择回学校封着,在宿舍上网课,整个宿舍楼只有寥寥数十个人,我也要逃离在家呆着。跟其他人的都“想家”,我思念的从来都是“家乡”,思念家乡的气候和食物,而不是“家”。是hometown,而不是home。一直到毕业之后在外地上班,我的思想也从没变过。
如今自己在外地工作,租下了一人居的公寓,养着猫,应该算是拥有自己的房间了。因为以后再也不会再过那种没有自己空间的生活了。
@永慧 女 44岁
我是家里的老大,下面有弟弟妹妹,小时候一直搬家,从来不曾有过自己的房间。最初的记忆是弟弟出生后(我大弟弟七岁),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20平米的房间,所有人睡在一张大床上,炎热的夏天我睡在床角落,蚊帐口一台小的万宝路牌电风扇,风怎么也吹不到我身上。
后来父母租了两室的房子,我和妹妹一个房间;再后来父母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,父母一间,弟弟一间,还是我和妹妹共处一室,家里的家务活卫生全部被我包了,也不曾让父母多看我一眼,更多的是责任和训诫,于是,一直渴望逃离,想要有自己的房间……
小时候一直乖巧懂事听话,不敢对父母提任何要求,总是想着要让着弟弟妹妹,讨好型人格在一定是忧郁的,想逃离的,从小到大身体都不太好,后来才明白一直是情志不展。孩子的爸爸成了我的逃离对象,原来夫妻也是需要划清界限,需要有独处空间的,随着孩子的出生,感觉自己从一个牢笼逃离到了另外一个牢笼。
直到二宝的出生,才彻底醒悟,活着首先得取悦自己,把时间精力都用来投资讨好自己,才会有真正的快乐。现在,我有了自己的房间,一个人的房间,没有孩子、配偶和父母的打扰,越来越活得像个有灵魂的人。
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,这也是成长的代价。能醒悟能活过来,能找到自己的人,一定会拥有自己的房间,无论是心灵上,还是物质上,当然我都有。
@王女士 女 38岁
上大学前没有过自己房间,上大学后放假回去连自己的床都没有了,20岁了回去跟妈妈睡一张床(因为她嫌弃爸爸打呼噜,分房睡),那种不属于这个家的感觉太难受了,非常强烈的不想放假,就为了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。
从小暗自发誓,一定要离开家乡,一定要摆脱那里的一切,导致我离家快二十年了,从不思乡,虽然父母是跟着我过,但我就是不愿去面对曾经那个狭窄闭塞的地方。
可能是激励我学习进步的源动力吧,虽然我出自小城,但我居住的邻居大多数是公务员,医生,教师,父母是下岗工人,让我早早饱受生活煎熬,尝到人间困苦。
@朱鹿坤 男 32岁
小时候,和父母家人一起住在农村的一间大卧室,在未上小学前都是和妈妈一起睡,冬天被窝永远是暖和的,夏天妈妈用蒲扇扇风驱赶蚊虫。上小学后,我就和姐姐们一起睡在大床上,很热闹,但也很拥挤,被子压得我喘不出来气。
读初中后,就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屋,后来争取来了发现,我的房间是所有家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,很没有安全感。高中和大学都是集体宿舍,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,毕业以后也是居无定所,虽然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,但心好像是漂着的···
直到近两年安定下来了,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(虽然是租的),心是踏实的,和小宠物们一起住很安心。
现在我更想要自由、独立,也有了目标和追求,我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天地。
朱鹿坤如今的书桌
@小张 女 21岁
当贫穷成为常态的时候,没有自己的房间算是微不足道的。
房间不大,朝西向,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四方形。日落时阳光会透过树叶从窗户洒进来,在地上落下熠熠光斑。环窗的三面分别是鞋架、衣柜、桌子和储物箱。无论哪一面,都被塞得满满当当,母亲和我们姐弟四人的生活用品,快将这个房间挤爆。仅剩的一面空墙,旁边放上了房间里占地最大的东西:一张一米八的床。至此,四四方方的一个房间仅剩容一人通过的一个L型通道。
广西的夏日多雨,在我小学时期,我们当地洪涝频发。有时暴雨夜袭,雨水从房顶的裂缝直往下渗,将睡梦中的我们“淋”醒,我们便匆匆找来水桶和盆子放在漏水处,床手机睡不了了,这时只能到别处未被漏雨“袭击”的屋里继续下半夜的睡眠,雨打木桶,咚咚咚咚,我们便在自然的催眠声中再次睡去。
随着年龄增长,自我意识觉醒后,便希望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,向往更远的远方,向往更好的生活。可能也是在这种激励下,才有现在的我。可能正如网络上的一句话:“人生,每一步都算数”。
出身不是自己可选择的,我们能做的只有坚韧向上,做自己人生的主人。虽然我还未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,但我也在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,从广西的小山村走到青岛。如今毕业在即,相信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在等待我去探索。
发布于:山东省联华证券-配资股票推荐-郑州配资网-线上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